首页

色夫人

时间:2025-05-30 03:59:03 作者:中国数字经济服务质量满意度连续五年攀升,数字乡村建设成效显著 浏览量:89207

  中新网北京5月29日电 (记者 夏宾)过去十多年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蹄疾步稳,城市与乡村数字化建设齐头并进,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中国质量协会近日发布的《2024年中国数字经济服务质量满意度研究报告》(下称“报告”)显示,2024年城市数字经济服务质量满意度指数(DES-CSI)达86.4分,同比提升1.4分,连续五年创新高;2024年数字乡村建设满意度达80.9分,连续两年增长,数字乡村发展动能不断释放,彰显“数字惠民”实效。

  作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载体,中国10余个重点城市数字经济服务质量总体呈现稳中向好态势。

  报告显示,2024年,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杭州、苏州6个城市满意度首次迈进88分门槛,形成“第一梯队”;重庆、武汉以超城市平均分(86.4分)的表现紧随其后。15个城市满意度实现同比提升,长沙、杭州、深圳、北京增幅均超2分,数字经济“头部效应”与“整体跃升”特征显著。

  从服务业态看,20个数字经济主要业态满意度均超过85分,即时通讯、移动支付、线上直播位列前三。其中,线上直播、智慧旅游等新兴业态满意度提升最快,反映出数字技术与生活服务深度融合成效。

  值得关注的是,生成式人工智能在16个城市的平均使用率达34.1%,较2023年激增26.3个百分点,已融入办公、学习、娱乐等多元场景,但生成信息真实性、功能实用性等仍需突破瓶颈。

  从发展维度看,数字竞争、参与、保护指数均显著提升,消费者对创新应用丰富度、消费维权效率、交易安全的认可度大幅提高。尽管数字共享指数出现回落,但70.6%的受访者认可数字经济提升个人生活质量,折射出技术进步对民生的直接赋能。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乡村建设满意度持续提升,差异化发展路径成效初显。建设数字乡村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报告显示,2024年数字乡村建设满意度达80.9分,较2023年提升0.7分,连续两年保持增长。分省市看,北京以87.2分领跑,山东、河南超81分形成“第二梯队”;甘肃后发优势显著,满意度提升2.3分,成为进步最快省份。

  在发展维度上,数字乡村竞争指数提升显著,智慧农业、农村电商等业态蓬勃发展,乡村物流体系持续优化,农产品网络销售从业者数量显著增加。然而,数字参与指数出现回落,反映出乡村居民数字技能熟练度、网络消费潜力仍待挖掘。

  此外,数字共享指数稳步提升,83.7%的受访者认可网络质量与生活便利性的改善,但数字医疗、数字养老等民生领域仍需补短板。

  针对调研发现的城乡数字化发展不均衡、民生领域服务短板等问题,中国质量协会给出多项建议,一是构建城乡一体化数字基础设施体系,重点提升乡村数字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因地制宜培育农村电商、乡村文旅等特色产业,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数字乡村建设。三是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让数字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台青逐梦湖北:看中发展机会 书写奋斗青春

“数字教育是当前应对危机挑战、开启光明未来的重要途径和举措,此次活动,为提升学生数字素养、交流分享优秀案例、激发科学研究精神搭建了国际展示、交流、互学大平台。”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教育部原副部长刘利民希望,未来能持续扩大覆盖范围,各国互相借鉴、共同探索,加强教育领域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进而促进全球教育水平提升。(完)

世界看两会丨多国领导人:中国为世界和平和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

黄兵表示,手汗症受遗传影响,发病率约为0.1%至1%之间,因此并不是常见的疾病,但由于国内人口基数大,因此受此困扰的患者总量并不小。“手汗症虽然影响生活,但也是能被诊断出,并且可以得到有效治疗的,例如使用‘CT引导下胸交感神经链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5年内复发率也仅有20%,且不会出现其他部位代偿性出汗。”黄兵说。

探第一家店、看第一场秀 “尝鲜”上海尝出消费新活力

截至目前,该实验中喂食八子补肾小鼠的最长寿命比自然衰老小鼠的最长寿命正好延长了7个月。据文献报道,已知的同品系小鼠的寿命一般是20到30个月,小鼠生命的1个月相当于人类生命的3.5~4年,延长7个月,八子补肾胶囊挑战了生命长度,实现了中医药抗衰老研究的新突破,对人类抗衰老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改革——牢牢把握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六个必然要求”③

昆明11月7日电 11月7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昆明出席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八次领导人会议。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政府首脑和亚洲开发银行行长出席。

刷新认知!中国这一重大发现,改写全球教科书

据了解,天开高教科创园开园一年来,南开大学已引入近150家企业在天开园核心区注册,积极推动创新创业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增量。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南开大学坚持“学科+人才+产业”融合发展理念,持续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形成大学与城市相互滋养、科技与产业融合创新、人才与舞台双向奔赴的良好态势。(完)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链接文字